足迹
医河长路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467章 艰难的妥协(第1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艰难的妥协
    国家医学科学院的圆形会议室里,暖气开得太足,顾承川的白大褂领口沁出细汗。他盯着桌上的院士评选表,钢笔尖在“顾承川”三个字上划出深深的凹痕——这是他十分钟内第三次提笔,又三次放下。老周布满裂口的手掌还在他胳膊上搭着,体温透过布料传来,像块烧红的炭。
    “顾教授,您就答应吧!”工程院院士的声音带着少见的急切,“全国两万七千名村医联名推举,这是多大的民心啊!”他推过平板电脑,屏幕上正播放着青岩村的实时画面:虎娃举着“顾爷爷加油”的纸牌,在新卫生院前蹦跳,阳光穿过他胸前的智能药盒,在地上投出细碎的光斑。
    顾承川的视线落在自己袖口的碘伏痕迹上,那是今早抢救误服假药儿童时蹭到的。他忽然想起李建国临终前的场景,老院长攥着他的手,指甲缝里还沾着给患者换药的凡士林:“承川啊,医学的香火,要传给眼里有光的年轻人。”此刻,李小南正坐在角落,镜片后的眼睛通红,像极了七年前在青岩村熬夜写代码的模样。
    “好,我参选。”顾承川突然开口,会议室的空气仿佛凝固。老周的手猛地收紧,李小南的钢笔“啪嗒”掉在地上,而顾承川的声音像浸了冰的手术刀,“但我有三个条件。”
    第一滴汗水落在评选表上,顾承川竖起三根手指:“第一,设立‘基层医学青年基金’,每年选拔二十名村医到顶级医院进修,费用从我的院士津贴里扣。”他望向阿依古丽的方向,姑娘正通过视频连线盯着这边,马靴上的沙土还没拍干净,“他们才是扎根基层的种子。”
    第二根手指缓缓落下:“第二,所有新晋院士必须在边疆、高原等艰苦地区驻点一年,亲自参与药品监管和诊疗。”他摸出手机,翻到小王在青海冻掉脚趾的照片,“坐在办公室写论文的院士,不如村口的药箱有分量。”
    第三根手指悬在半空,顾承川的声音突然哽咽:“第三,”他从内袋掏出青岩村冷链车进村的照片,张嫂抱着虎娃的笑脸刺痛双眼,“把李小南、阿依古丽他们的名字,和我的并列在评选材料里。没有他们,我顾承川不过是个会开药方的老大夫。”
    会议室陷入死寂。老院士们交换着震惊的眼神,直到李小南突然起身,撞翻了身后的椅子:“顾主任,您这是”“坐下!”顾承川的呵斥带着医者的威严,“还记得在玉树吗?你着高烧改代码,说‘数据不能丢,就像病人的命不能丢’。现在该让世人看看,真正的医者,是你们这样在泥里打滚的年轻人。”
    边疆的视频连线里,阿依古丽突然举起手中的检测仪,阳光在金属外壳上划出银弧:“顾大夫,我答应!等我成了院士,就把这个检测仪的专利捐给基层,让每个村医都能用上!”她的声音带着戈壁的辽阔,“就像您当年把白大褂披在我身上,挡住沙尘暴那样。”
    顾承川的视线扫过墙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,最后落在“传承”两个字上。他想起在青岩村的第一个冬天,李建国把唯一的棉手套塞给他,自己的手却冻得握不住听诊器。现在,他终于明白,所谓妥协,从来不是放弃初心,而是给传承找到更结实的支点。
    “同意顾教授的条件。”评选委员会主任突然开口,眼里闪着泪光,“我们会单独设立‘青年医者特别提名’,让更多像李小南、阿依古丽这样的年轻人走到台前。”他望向顾承川,“您知道吗?您退选时,基层工作者们说,‘顾大夫的白大褂,是给我们撑着的天’。现在,这方天,该带着更多人往上顶了。”
    散会后,顾承川独自走进电梯,镜面映出他鬓角的白。手机震动,是李小南来的消息:“已整理好基层监管员的培训计划,下周开始第一期。”附了张照片:阿依古丽正在教边疆儿童识别假药,孩子们举着画有追溯码的纸板,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亮。
    回到办公室,顾承川翻开李建国的遗稿,泛黄的纸页上,老院长用红笔圈着:“医者最大的成就,是看着自己的学生,把路走得比自己更远。”他摸出那个装着青岩村药盒的铁皮盒,突然听见窗外传来喧闹声——是老周带着基层代表们在楼下合影,虎娃举着的纸牌上,“传承”两个字写得歪歪扭扭,却力透纸背。
    暮色漫进窗户时,顾承川在评选材料的“个人愿景”栏写下:“愿每个村医的药箱里,都装着比雪山更纯净的初心;愿每个年轻人的白大褂上,都沾着比沙漠更真实的尘土。”钢笔尖划过纸面,像极了他这些年走过的基层小路,坑洼却坚定,孤独却充满希望。
    走廊里,李小南的脚步声由远及近,伴随着阿依古丽的笑声:“顾大夫的条件,分明是给咱们搭梯子呢!”顾承川笑了,笑声里带着释然。他知道,这场艰难的妥协,终将成为医学传承的新——就像青岩村的冷链车,第一次驶进雪山时,碾过的不只是积雪,还有横在两代医者之间的那层冰。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ybxs.net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